产生声音后倒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气息发声力点的控制不正确而造成的。

声音后倒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发声时声音出不来,传不远,声音较沉闷、吃力、僵硬、不自然,不但音阶难以唱准,而且音色难于控制。

一般地说,气息本身虽无共鸣色彩,但其方向与发声力点的控制,则对声音的共鸣效果和声音的传送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自然声区与胸声区的发声中,其气息的 方向与冲击力点应集中控制在上门齿龈部位。这样既有利于咬字器官的动作自然,又髓均匀地谐和上下五个共鸣腔的共鸣效果。而在头声区发声时,其冲击力点应相 应地控制在上硬腭的前部位处。在这种情况下,既能有效地控制较强气息的冲击方向,又能很好地控制在谐和共鸣中偏重予上部共鸣的效果。

如果在发声时,没有积极自然地控制好气息的方向和冲击力点,使气息冲击了软腭,这样就会产生声音后倒的现象。这种发声中气息方向的控制不佳,必然无法稳定自然地控制好谐和共鸣效果,并且造成发声的困难和音阶的难予控制。

声音后倒状态中的发声,其声音效果必然是僵硬而且不稳定的。在纠正发声中出现的声音后倒时,必须严格树立发声中气息冲击力点的概念,仔细体会发声力点的动 作要求。动作控制时,要积极地以口咽腔控制好气息冲击的方向与力点,注意气息泄出过程中将声音自然而有效地向口外送出,避免由气息冲击软腭而造成的声音后 倒现象。

在纠正声音后倒现象的发声练习时,先以声母“d”、“t”、“n”、“l”、“k”、“h”等交替进行发声力点的控制练习,然后以声母“J尊的发声,带出其他韵母母音,进行发声练习,以求作到稳固自如地控制气息泄出的方向和发声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