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先知人,育才必有心。知心、贴心、有心,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科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心理学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保持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好奇,就具有探究世界奥秘,寻求问题答案的原始冲动。强烈地求知欲使他们总喜欢“打破砂罐问到底”,喜欢追根求源。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草、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1]然而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总是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教学,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 课堂上总是喜欢高谈阔论自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少关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动机没有被激发起来,成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1]《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的第1条目标就提出“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手奥秘的欲望”。[2]这就要求了教师在课堂中时刻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课的特点,可以从通过“利用惊奇”、“产生疑惑、解决疑惑”、“设计困境”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马上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接着问:“是什么让冷水喷出来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热传导》时,上课开始,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将一些自来水装进事先用白纸折好的盒子里,问: “如果我用酒精灯给盒子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全班的同学都大声地说:“纸会着火!”这时,老师并没有加以评论,马上点燃酒精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纸不仅没有着火,反而纸盒里的水沸腾了。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讶,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动机。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