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女儿盈盈放学回家,告诉我,她不想再当小组长了。我问上大班的女儿为什么。女儿回答:“以前想当小组长,因为老师表扬我,小朋友也喜欢我,现在我不想当,因为小朋友都不愿意跟我玩,说老师总是表扬我。”我继续问:“要是小朋友都选你呢?”结果,女儿回答:“我可以让给其他小朋友。”盈盈平时很乖,能力很强,在幼儿园一直表现非常好,可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孩子却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心理压力。作为家长,我要不要跟老师反映,别让盈盈继续当小组长?怎样才能帮助盈盈应对这意外的心理压力呢?

案例中,盈盈的家长提出了两个问题。提出第一个问题,说明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是大班儿童,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孩子需要决策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包办代替。其实,此时最好先跟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即便跟老师沟通,也最好先由孩子来完成。只有问题不能解决时,家长才可以考虑给予辅助。

盈盈能当上小组长,看起来似乎和能力有关,说明盈盈已经有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那家长更不必事必躬亲。是否继续当小组长,应该在和盈盈进行有效沟通之后,才能下定论。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孩子遇到的困境也非常敏感。受小组长一事的启发,家长希望能够了解一些适合孩子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家长可谓用心良苦,帮助孩子构建强大的内心,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心理压力,这的确是现代家长应该认真对待的一课。

 倾听孩子做好沟通

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看,盈盈面对的是要不要当小组长的难题;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分析,实际上是孩子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了困难,而这也正是大班主要的学习内容;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表现出的些许退缩正是在提示我们,这是教育的契机。

大班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习如何看待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尊和自信,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解开盈盈的心结,不妨回到盈盈的真实内心与现实处境中寻找线索。盈盈的家长不妨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时间,比如晚饭后、周末的午后,坐下来与女儿聊聊“小组长可以做什么”、“怎么当组长”、“为什么要当组长”、“小伙伴的排斥和老师的表扬真的有关吗”等话题。大班孩子已经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谈话也是他们很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在亲密的谈话过程中,家长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潜在想法,带着孩子一起发现自己的困惑究竟是什么。

有了前面的沟通作为铺垫,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一步叙述同伴排斥的细节和方式,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同伴交往。通常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出现同伴排斥,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 是孩子没有完全领会当组长的真正意义

虽已是大班,但孩子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如果没有成人的进一步引导,还是会表面化。

如盈盈建立了“当组长会受到老师表扬,受到小朋友喜欢”这样的简单逻辑关系,在当组长的行为动机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因此,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当小组长的意义,比如可以学会为他人服务,对集体有责任心等。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到,当小组长也可能会受到委屈,比如为他人服务不好时会被埋怨,或是自己会很辛苦地做很多事等等,为孩子搭建更宽阔的思考平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