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规则指导下的自由玩色活动

仍旧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材料准备也同前一个案例。教师在让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后说:"试验前大家要记住一个小小的要求:蘸过红色颜料的笔一定要放回装红色颜料的盘里,不能去蘸其他颜料。蘸过黄色颜料的笔和蓝色颜料的笔也一样。看谁每次都放得正确。下面请大家来试试,看看会怎么变。"

孩子们开始尝试,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欣喜地将结果讲述给教师听。幼儿发现用同样的两种颜色相加(不同分量)能变出不同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争论起来。于是,教师引导他们用相同的分量,多一倍、多两倍的分量再次试验......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还学到了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分析:操作前教师清楚地将规则告诉了幼儿,这种规则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目。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协作亦需规则来保障。我们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问题二 什么样的规则是必要的

案例 高控制下的生活活动

早操后回到活动室,教师说:"大家先解小便再去喝水。来,小猫走路。"孩子们齐声说:"静悄悄。"30多名幼儿排着长队全部走进了厕所。厕所里一下子吵吵嚷嚷,你推我挤起来。教师听见了说:"小猫怎么又有声音了?"孩子们一时安静下来。这时,小明被同伴挤了一下,小便浇到毛毛身上,毛毛叫了起来:" 老师......"教师说:"谁在挤来挤去?"

(分析: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对幼儿提出了统一要求,但由于环境的局限,统一要求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成为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源。其实教师只要让幼儿自己选择先喝水还是先入厕,就可以避免局面的混乱。)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