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我校三年级有6个班。从整体来看,学生学习认真,爱好科学,有较好的科学学习习惯。通过对第二单元清清的水的学习,学生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本单元:认识空气就更加的容易。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对实验设计乏必要的经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肤浅而零散的,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引领着向更深层次探究。空气无处不在,但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究竟是什么样的种物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言表,教师要引领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空气进行科学的认识。

此外,他们好奇心强,对观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意识,能较好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但是我们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很强,不善于对信息进行简单的记录、分析。在制定观察活动计划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细致的启发引导

《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中通过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移动空气,压缩空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占据空间会流动和能被压缩的性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看不见的空气》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准备:

小风车、扇子、砖头、塑料袋、橡皮水槽(乘2/3的水)、杯子、集气瓶、注射器、篮球、打气筒。

课时安排:2课时

《离不开的空气》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二、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运用对比实验了解植物与空气的关系。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交流的方法,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离不开的空气》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

对比实验所用的一次性塑料杯、绿豆芽、塑料薄膜、不同条件下豆芽生长的照片或者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册在内容选择上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深浅合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内容组织编排上,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只提出学习任务与情景,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想象与思考,并留有较大余地,供师生互动与进一步发挥。教材语言简练,表达方式多样,图文并茂,充满意趣,使学生有兴趣学,也一定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方法。 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本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空气》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感觉空气,说说对空气的感觉。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说说对空气的感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捕捉”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捕捉”空气,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 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 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体会空气像水一样没能流动。“纸团不湿”的实验, 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转移空气”当将两只杯子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通过水槽中的水转移到第二只杯子里。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变为气泡、气泡通过水进入第二只杯子、气泡在第二只杯子里再汇集成较多的空气,这个过程是十分清楚的,这个实验也 正是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通过拍球游戏,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篮球是学生特别喜欢的球类,以此作为探究压缩空气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学习定量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并对现象进行分析获得结论。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提高他们记录、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分析水平。科学文件夹也有辅助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作用。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通过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对水和空气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颜色、气味、能否流动的方面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水和空气性质的认识。

本单元第二课:《离不开的空气》通过问题:“为什么在登山和潜水时要带氧气瓶?”从而引起学生思考:人与空气的关系、一切生物与空气的关系。从我们时时刻刻在呼吸的空气,通过“憋气比赛”使学生体会人离不开空气,即使用力憋气,也不会超过30秒就会使我们感到受不了了。通过这一体验使学生认识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生存。并引申出动物同样离不开空气。“豆芽生长对比实验”比较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同样也需要空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