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虽好非吾乡

虽说儿童的世界不分国界,但儿童书的世界里没有本土故事,总是缺憾。

“就好像没带着地图就出去旅行,感觉心慌、走不远。”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绘本馆创办人保冬妮说,她很担忧的是,现在的中国孩子读着国外图画书长大,已经很了解“邻居家吃什么喝什么”,却对自己家一知半解,“不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过近年来,在一些儿童基金会、出版社和热心家长的推动下,我们也已经有了几十种受孩子们喜爱的本土原创图画书,其中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团圆》、《灶王爷》、《驿马》、《跟着姥姥去遛弯》等在亲子阅读中颇有口碑。另外,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胖嫂回娘家》,和《九色鹿》、《三借芭蕉扇》等创作于几十年前的“封坛老酒”也被发掘出来,特别是其中富有音韵感的童谣,“击中”了孩子在语言发育中犹为敏感的区域——“他特别爱听,听一遍不够,两遍、三遍,然后就顺嘴背了出来,太有魅力了!这是翻译版的图画书怎么也做不到的。”一位家长说。

在保冬妮看来,看图画书除了识字、认物、学知识之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续接中国人的情感甚至哲学观。有一本诗意盎然的图画书《荷灯照夜人》,告诉孩子“在中元节那天,你在河里放一盏小灯,就是思念远行的亲人”,这平和的“生命教育”,闪动着中国人的含蓄与深情。

2009年获得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大奖之一的《团圆》,讲述留守家乡小镇的妈妈和女儿等回了外出打工的爸爸,一起过年的那几天的事。天真纯美的儿童视角,明丽的色调,水粉画的触感,热闹的年俗,伴着爸爸又要离家的一缕忧伤,打动了读书的父母,感染了听故事的孩子。一位社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说,这本书被借阅得最多。

“可不要小看了图画书,《团圆》的创作前前后后用了5年。”李珂告诉记者,做成一本不错的原创图画书,一般要花一年,时间短了,质量就会随之下降。所以,目前国内专注于童书创作的作者和画者不多,“投入——产出比”低,迫使他们身兼多职,这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翻译童书唱主角

儿童图画书鲜有“国产的”,并非家长们的错觉。记者从“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组委会了解到,近年来由3.67亿小读者“托”着的国内儿童图书市场日长夜大,年销售近6亿册,占图书市场的11.7%,过去5年年均增长约9%。但目前,这块市场上唱主角的是翻译童书。

“不夸张地说,十本童书里有一本是中文原创的就不错了。”组委会工作人员李珂告诉记者。

据分析,本地出版商喜欢出版“经典著作”和引进版儿童图书,是因为快捷、省力,版权容易谈妥;还因为经济收益更佳,卖一本“西方著名儿童经典”比推销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原创图书,顺手多了。

“我不要看中国书,因为中国书不好看、外国书好看。”这是一个9岁女孩的真心话。她妈妈当了回有心人,把母女间的对话记下来,贴在博客上:

妈妈:为什么你觉得中国的图画书不好看呢?

女儿:中国的图画书讲的都是以前的、传统的、过节的,要是动物,也全都是老虎。差不多我看到的没有现代的故事。

妈妈:传统的东西不好看吗?

女儿:我不喜欢。好多兵、国王,戴差不多盔甲的兵。

妈妈:国外的东西有什么好?

女儿:国外图画书一般没有古代的东西。他们写的都是现在没有的、以后可能会有,他们想出来的东西。

孩子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西方童书起步于200多年前,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作品,其中蕴藏着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堪称艺术的绘画精品、适合儿童接受的百科知识……因而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不争的领先地位。据2009年度《全球儿童图书出版战略业务报告》,美国和欧洲出品的儿童图书,占有全球童书出版市场份额的 77%。

相比之下,多数本土原创儿童图书的内容、表达、插画等不够理想,竞争力弱。说起来,题材单调、绘制技法单一、说教味重,都是些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