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非常抽象,然而幼儿的思维却是具体形象的。教师只有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采用有效的引导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幼儿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数学是一个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对幼儿来说,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空间遮挡等关联视觉空间的推理难度很大。这就对教师解读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其提供促进其最近发展区发展的支持提出了挑战。我们在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专题研究的三年中。与高校和姊妹园的教师不断切磋,摸索出一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解读幼儿、有效引导幼儿的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调动了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思维。本文结合两个有关幼儿空间概念习得的大班数学教学活动片段,简要介绍教师的引导策略。

一、给予适时的点拨

这是由教师发起、具有点拨和引导作用的策略。当某些幼儿因受已有经验所限而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运用图片和多媒体等对幼儿进行点拨,使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师适时的点拨对幼儿经验的建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小小建筑师”(见附)这一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空间概念中的“遮挡关系”而设计的。在活动中,当幼儿不能清楚地表达方位时,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运用方位词、序数词清楚地表述哪几幢房子和图纸不一样,以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教师:这些房子造得和图纸一样吗?哪幢不一样?”

幼儿A:中间的两幢。

教师(再次引导):是从左到右的第几幢?

幼儿A:从左到右的第五幢和第六幢。

又如,在“小小建筑师”这一活动中,教师运用建筑图纸帮助幼儿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前后遮挡的空间概念,鼓励幼儿尝试根据图纸“造房子”。

再如,在“小小建筑师”这一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有动态变化功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层层分解将抽象的遮挡空间概念立体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让他们充分了解积木组合和堆积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和理解被遮挡的空间关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