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迈向校园生活的桥梁,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既要符合幼儿的家庭教育的特征,以防止其抵触,又要引导幼儿进入校园教育,从而顺利实现两种生活方式的过渡。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游戏来教学,能更好的弥合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之间的差距。

一、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爱做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自由驰骋,做他们想做而平时又实现不了的事情。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皆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古语有云: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装进孩子的脑袋,首先要让孩子们接受甚至热爱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可以瞬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幼儿学唱儿歌的时候,我设计了歌词接龙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氛围中体验学的乐趣。此外,幼儿在园的一日中,教师要为幼儿建设有利于他们行为表现的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思维有序、情绪平稳、行为有序。并且,环境的暗示会帮助幼儿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并提醒幼儿从事适宜的行为。比如在活动区域的地板上粘贴小脚丫,将座位安排成圆圈,但各区域又相互独立、保持畅通;又比如在美工区域放置一定的清洁工具,引导幼儿主动清扫纸屑等垃圾。

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许多游戏都伴随着运动,多做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尽管只是游戏,但游戏也能考验和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例如玩“丢手绢”的游戏,就很考验幼儿的反应能力。在做游戏的时候,幼儿不仅要眼观八方,耳听四面,而且还要运筹帷幄,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和反应,是对幼儿的综合素质的挑战。要在游戏中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除了要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善加引导,从而形成持久性的动手习惯。“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通过教育形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开始的。因此幼儿的一日常规教育要具有持久性,常抓不懈。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教师心情好了,就任幼儿自由活动,松懈下来;教师生气了,就对幼儿严加管教。在游戏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学期初,对一日常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大张旗鼓的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但是到了学期中和学期末,对幼儿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就不严格要求,幼儿随意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动手习惯并不是几个星期、几个月就能够培养出来,而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也随着增高。要让幼儿逐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自然形成一种动手习惯,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游戏多数是群体性运动,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佳绩。在这种向性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精神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例如,在玩接力赛的时候,考察的不仅是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还有比赛选手之间的默契程度。幼儿的思维与成人不同,他们不喜欢说教,但却喜欢具有形象的事物。榜样的作用正是如此,它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幼儿树立榜样,让幼儿在每天的接触中受到直接、具体的影响,对孩子良好一日常规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也需要学校和家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师之间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合作。

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游戏可以是运动,锻炼幼儿的身体,也可以是智力问答,锻炼幼儿的思维,甚至是一道心理考验,锻炼幼儿的心理素质,从整体的状况来看,游戏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许多孩子都不习惯,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其他孩子接触,有的甚至摔东西发脾气。当我组织他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起初有些孩子反应也不热烈,仿佛这是一件与他无关的事情,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越来越“入戏”,不爱说话的孩子正在和其他的孩子打闹在一起,不开心的孩子展开了笑颜,就连那些体质较弱、不喜欢运动的孩子,也展开了攻势,在全场撒丫子欢跑。在引导幼儿做游戏的时候,我不仅把锻炼孩子们的身体放在重要位置,更把锻炼孩子们的心智放在第一位。例如,通过玩“谁是卧底”这个游戏,我了解了在孩子们心中,哪些同学比较值得信任,而哪些同学又显得比较滑头,据此,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得出“他/她”是卧底的结论,在边问边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初步明白了,怎样去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以及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五、结语

游戏不只是游戏,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慧,引导孩子们走向健康和成熟。在玩的过程中,幼儿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快乐,是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