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育”与“教育”

“养育”在百度上是“抚养”、“经过抚养、教育使成长”、“饲养动物”的意思。“教育”则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 “养育”重在“抚养”、“喂养”,注重其吃喝拉撒睡,“教育”重在人的发展,注重其德智体美劳。但“养育”和“教育”既相区分又相联系,“养育“是基础、是前提,好的“养育”是好的“教育”的基石,“养育”是最简层次的“教育”,“教育”则是深层次的“养育”。

二、0-3岁,以养育为主,教育为辅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指出:“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母?这样养育孩子,才能使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这些,都该弄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从婴儿出生开始到3岁,母亲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其他的喂养方式,婴儿身体的健康是此阶段最重要的,其次是牙牙学语,母亲要尽可能的多说多唱给孩子听,再次是运动,侧身、爬、滚等来锻炼肢体协调能力。可以说母乳喂养停留在单纯的“养”,这是一种本能,任何幼小的动物与身俱来这种觅食的本领。而牙牙学语和身体的锻炼则离不开最简单的“教”,但这只是一个无意教的过程,如果“教”就停留在这种最简单的说话、走路、跑步,那么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大家所熟知的“狼孩”的故事,他们不会使用人类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充分说明了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生,都是后天习得的产物,但“狼孩”懂得并且能够运用狼的语言和狼的行为动作,又说明了最简单层次的“教养”是连动物都可以做到的。

三、3岁至成年,以教育为主,养育为辅

我们很理所当然的认为3岁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3岁以后,孩子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幼儿园成了孩子的重要场所,此阶段教育的主体不再只有父母(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是以母亲为主导作为孩子教育的主体),幼儿园的教师,社会都成了教育的主体。此时不再只强调孩子的身体成长,如何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是今后贯穿整个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投资。当然,任何的教育都是在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在整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养育的任务一直是相伴左右的。家长和学校除了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身体的健康同样不可忽视。

四、家园合作,教养合一,循序渐进

我家小屁孩是过了3岁生日后入园的,在此之前,我陪同她进行了大量的亲子阅读,这是她认识了解她生存的这个社会的重要途径,至于运动能力的发展,则是在她会走之后,带她爬楼梯、散步、去游乐场。2-3岁这个阶段,为了开阔其视野,也是让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的结合,我带她开始了远距离的旅行,主要是小屁孩最喜欢的海滩、动物园,这让她对生活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她也在不断成长。不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总是密切关系的,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不管是养育还是教育,也都是密切关联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在孩子3岁以前停留在单纯的“养”的状态,3岁以后则把孩子的“教”扔给了学校。

2001年9月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些政策都明确了家庭和幼儿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家园双方合作,才能促进教养合一,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