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讨论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刚才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开了,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怎么概括?”学生由于置身于此种氛围之中,很快便答出了“议论纷纷”这个正确答案。接着,教师扮演一只鸟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其他同学也纷纷扮演其它动物“叫苦”,就在这“叫苦”的当口,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这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苦连天”。这种理解词意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特意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这与以往单纯地让学生解释词语并造句的传统教学策略相比,效果要好得多,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

在词语理解中,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时就采用了这种策略。

师(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

师:结合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大街上到处是鲜花,五颜六色,十分漂亮!

生2:我想象到的画面是走进了大花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花,还有许多的人在欣赏这些花儿。

生3:我好像还闻到了花的清香!

师: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师: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指名读词,引导学生发现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师:(描述课件画面)这些花有红有紫,有黄有白,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是“姹紫嫣红”。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