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项是应用尿干化学分析法检测的,这是由于在门诊大批量检验时,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操作费时,要求每份标本都快速作出准确报告较困难,而简单、快速、规范化的尿干化学分析具备了筛检的条件。但尿干化学分析法不能完全取代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而只能起筛检作用。当干化学检测结果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及亚硝酸盐均为阴性时,可不进行显微镜检查,但如其中1项阳性,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

当肾病时镜下观察到管型对诊断和治疗是有很大帮助。如镜下看到管型又分多种。

透明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充血性心衰剧烈运动,发热及老年人。

白细胞管型: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红斑狼疮肾炎。

红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异、肾梗塞及恶性高血压。

颗粒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

蜡样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肾淀粉变性。

脂肪管型: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

记:应该怎样收集儿童的尿液呢?

魏:收集尿液应该使用清洁的容器,专业的体检机构都会提供。留置尿量一般在20ml左右,以晨起第一次尿为宜,最好在30-60分钟内送检。女孩在留尿时要首先清洁会阴部,不要与大便相混,而且应避开月经期,以免其他分泌物混入。

做尿培养要留中段尿,即先弃掉前一段,收集中间的尿。

专家介绍:

魏珉,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小儿肾脏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

编者按:笔者在近期对儿童的健康体检观察中发现,很多家长嫌留尿麻烦,而忽视尿常规检查,自认为“我的孩子尿尿没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对擅长小儿肾脏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治的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魏珉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魏主任,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体检过程中,都不重视孩子的尿检,因为嫌麻烦,往往不留尿,错过这一检查项目。您能谈一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吗?

魏珉(以下简称“魏”):他们这么认为是非常不对的。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应该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更是健康体检时必不可少的项目。为什么呢?因为肾脏是身体内唯一排泄血液中代谢废物的器官,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延续生命非常重要。肾脏有病时,由于本身强大的代偿功能, 身体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有的孩子已经肾功能衰竭了,还在照常上学,只是家长发现患儿有些苍白,医生做血生化检查,才发现患儿已进入肾功能衰竭晚期,这时除了肾移植外,早已错过早期有效药物治疗的时机!

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肾脏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就发现呢?

魏答:发现肾脏等泌尿系统的毛病,最简单、方便、无创的方法,就是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说,尿是“肾脏的窗户”!经过常规检查,可以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肾脏等泌尿系统出现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都会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不正常,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疾病时,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出现异常。必要时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检查,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才能作到早发现、早治疗。

记:在儿童的尿检过程中,尿的颜色都不相同,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颜色状态来进行判断呢?

魏: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肾病最简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初步检查。尿常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 、胆红素、尿胆元等,各地尿常规检查项目不尽相同,从8项到11项不等,如通过尿的状态可进行以下判断:

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或黄色,透明。

血尿;临床诊断泌尿系炎症、结石、结核、肿瘤、感染等。

血红蛋白尿:外观暗红色透明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等。

胆红素尿:深黄色透明,见于各种黄疸。

乳糜尿:白色混浊,淋巴管赌塞如私虫病、肿瘤、结核等。

浓尿:白色混浊,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结晶尿:颗粒状浑浊,泌尿系感染,结石。

记:那在体检过程中,尿常规检查各指标作用是什么呢,如何从尿检中进行详细判断?

魏: 详细项目的判断,以10为例,可获取以下信息:

1.比重:用于提示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尿比重受饮水等因素影响较大,新生儿尿1.012左右,小婴儿为1.002-1.005,儿童可在1.001-1.035,成人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一般随机尿比重1.003~1.030。增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新功能不全、脱水、糖尿病等,如果尿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等。

2.酸碱度: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尿pH受食物摄取、机体进餐后碱潮状态、生理活动和药物的影响, 正常饮食条件下的晨尿,多偏弱酸性,pH 5.5~6.5,平均pH 6.0。降低见于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痛风、服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之后。

3.蛋白质:蛋白质检查是尿液化学成分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正常情况下,终尿蛋白含量很少,当蛋白定性呈阳性时,称为蛋白尿。蛋白尿又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产生源于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剧烈运动后,发热、妊娠期妇女和体位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尿蛋白增多见于各种肾炎、肾功能不全和肾病综和症等,进一步检查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电泳,区分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可提供肾脏病变性质的很多信息(如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4.葡萄糖: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含量一般为2.8mmol/L或<0.5克/24小时,用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当血中葡萄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9-9.9mmol/L)或(160-180mg/d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尿糖出现阳性。尿糖测定广泛用于对糖尿病的初筛。留尿标本,严格讲应以膀胱尿排空后再饮水后30分钟为宜,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的代谢情况。肾性尿糖是由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引起肾脏对糖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的尿糖。但病人的血糖及糖耐量曲线基本正常,这与糖尿病性尿糖有根本的区别。 尿糖检测主要用于内分泌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疗效观察等。尿糖检测时应同时检测血糖,综合评价血糖和尿糖,可区分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所致血糖增高性糖尿和肾糖阈减低所致的肾性糖尿。

5.酮体:尿酮体是尿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多、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进一步就可产生酮尿。正常情况下尿酮体阴性。强阳性试验结果具有诊断价值,常被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疾病或状态的辅助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试带只测尿乙酰乙酸和丙酮,不能检测β-羟丁酸。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长期营养不良、饥饿及剧烈运动后等。

6.胆红素和尿胆原:这二项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体内胆红素分为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尿检中的胆红素检测的是直接胆红素,尿胆原检测 。

尿胆红素:正常人为阴性,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可阴性

尿胆原: 正常人可有弱阳性反映,阴性见于阻塞性黄疸,强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等。

7.亚硝酸盐(nitrite,NIT):主要原理是利用病原菌对尿硝酸盐的还原反应,进行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尿NIT阳性检出率取决于3个重要条件:尿中致病菌是否存在硝酸盐还原酶(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尿在膀胱内是否停留足够细菌作用的时间(4h)和患者尿中是否存在适量硝酸盐(能否正常饮食等)。因此宜使用晨尿标本,及时送检,尽快测定。正常人尿NIT检测阴性。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成正比。由于NIT单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结果阳性见于泌尿系感染 结石、结核等,因此解释结果时可与白细胞酯酶、尿沉渣镜检结果综合分析。尿细菌培养法为确证试验。

8.潜血(红细胞,BLD):利用尿中血红蛋白类过氧化酶法,根据血红蛋白的氧化性使色素变色推算出来的。本方法假阴性率低(仅发生在尿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试带失效时),约0.9%,因此很适于血尿初筛。当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时,也可引起假阳性的结果。

9.白细胞酯酶:是利用酯酶法检测粒细胞胞质中的特异性酯酶,从而间接反映尿中,中性粒细胞多少,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白细胞增高:主要见于泌尿系感染 结石、结核等,正常人检测应为阴性。本项检测假阳性率较高,主要见于尿标本被阴道分泌物污染等,因此要求标本应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