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决定在1956年初召开一次知识分子会议。为此,中央专门成立了由周恩来负责,有彭真、陈毅、李维汉、徐冰、张际春、安子文、周扬、胡乔木、钱俊瑞参加的“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十人小组”。胡乔木是十人小组成员之一,他受周恩来委托,起草会议报告。1955年11月30日,周恩来起草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纲,12月17日、19日两次约胡乔木商谈如何起草知识分子问题报告,就报告的指导思想、结构、基本内容和重点,系统地提出意见。胡乔木在家里,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分子的重要材料和文件,摆了一长条桌,仔细翻阅,精心起草,没日没夜地伏案工作,常常是谷羽一觉醒来,他书桌上的灯光还亮着。大约忙了两个多月,起草工作有了眉目,过了1956年元旦,报告草稿出来了。1月6日起,周恩来多次召集十人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反复讨论修改。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确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周恩来在胡乔木写的报告草稿中,亲笔加上“他们(指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重大改变。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总是把知识分子看作是附在剥削阶级“皮”上的“毛”,这下为知识分子脱掉了“剥削阶级”知识分子帽子。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共1297人出席,刘少奇主持会议,周恩来作报告,这个报告博得了与会者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都为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深切关怀而深深感动。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胡乔木忙于起草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周恩来对此很关心,他于9月10日致函胡乔木:“乔木同志:外交部同志起草的这个稿子(指政治报告国际部分),只是将原稿国际形势和国际支援两个部分同外交部前稿参合在一起,而没有很好地加以改写。这就显得眉目不清,形势和任务、国际关系和国际团结都有混淆之处,我以为这部分题目,或者叫‘国际关系问题’,或者叫‘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的政策’,而不宜叫‘加强国际团结’。内容先讲形势、后讲任务。形势这部分大体可用,但仍需在开头加以概括及分析。任务这部分,可以先讲国家关系,后讲各国人民之间的支持,但必须根据五项原则,条理分明,界限分明,这部分较难修改。我们的主要意见就是如此,并且倾向于不将兄弟党的关系写在这里。因为我忙于修改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不可能再参加讨论和修改了,一切请酌。”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