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里仅就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一简单分析。

从降生时起,婴儿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并通过吮吸、依附、微笑等反应来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也由于儿童的哭和笑依恋于儿童。

据有关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 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是无选择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在新生儿的脸上,你能看到一种奇妙的笑。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运动,它是神经兴奋周期的反映,是身体内部状态引起的一种反射,与外界刺激无关。在新生儿心情满意的时候,对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

因此,称这种微笑为非社会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微笑”。在儿童出生后第5周左右,最强烈的社会性微笑出现了,儿童开始专心致志地注视人的面孔,然后突然开颜而笑。但这种笑只能保持3个月左右。在此之前,婴儿的笑并非表示个人的偏爱,他对所有的面孔,甚至一个纸面具也会产生微笑 。

婴儿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于注视着的人离开了视野而哭,而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表现出安宁并渐渐安然入睡。

由此可见,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尽管如此,我们对婴儿这种生理性的笑与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微笑的次数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但对婴儿对别人的影响以及随后对他们的反应来说,这些微笑次数的差别又是相当重要的。

母子关系是可逆的,婴儿的良好情绪会引起母亲的积极反应;同样,母亲的态度、情绪也会造成婴儿的不同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非常焦虑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 、三、四天内哭得比别的孩子多。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胎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