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心的感受,如完成一个习题演习,发现意外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心里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多次管擦,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老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经常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比较难的幼儿孩子,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刘子叶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学校组织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积木盖大楼”的类游戏,他先摆满了积木,利用红色,绿色的三角和圆柱修建好了个房子,成了获胜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第二、幼儿生活在集体生活当中。

其他同学的行为对每个幼儿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数数小算盘”这一学具时,我让宋一诺、王艺博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围观,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要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种“玩”的过程,因为儿童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过把课本中的新知识传授转换成“玩耍”活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我们再讲比较抽象的数学题时,如果单凭学生们想象就有点枯燥,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建立一个不同的模型,这本身就是一个玩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这就使得枯燥的想象变得十分有乐趣,学生们也就不会排斥了。

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要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得思考、观察、行动统一起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总结。对于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一个问题题可以有多种解答的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这一个问题,不能把学生限定在一个模式下,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多多赞扬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

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精力旺盛与思维敏捷,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能才能让自己的兴趣和貌似枯燥的数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他,而不是望而却步,感觉没有意思。在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