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传自孔氏后,唯郑康成所注者得其真。今文传自伏生后,唯蔡邕石经所勒者得其正。今晚出孔《书》“宅嵎夷”,郑曰“宅嵎,跂昧谷”郑曰“柳谷” “心腹贤肠”,郑曰“忧肾阳”“劓刵劅剠”,郑曰“膑宫劓割头庶剠”,其与真古文不同,有如此者。不同于古文,宜同于今文矣。而石经久失传,然残碑遗字犹颇收于宋洪适《隶释》中。《盘庚》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十五字,《牧誓》二十四字,《洪范》百八字,《多士》四十四字,《无逸》百三字,《君奭》十一字,《多方》五字,《立政》五十六字,《顾命》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洪氏以今孔《书》校之,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通用者十一字。孔叙三宗以年多少为先后,碑则以传序为次。碑又云高宗之飨国百年,亦与五十有九年异。其与今文不同,又有如此者。余然后知此晚出于魏晋间之《书》盖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别为一家之学者也。呜呼,悠悠千年,学者如林,乃复曾无一人焉为之考辨及此。京山郝氏尝发愤叹息,谓千载少读书人。诚怪其言之太过,由今思之,抑岂可尽非也乎。

或谓余:古人经传或是口授,或是笔录。师既不同,字读亦异,其小小异同,诚有不能免者。安在遂据以为说邪。余曰:不然,石经《论语》残碑载洪氏《隶释》中者,九百七十一字。洪氏以今板本校之,不至甚异。视《尚书》迥别。安在不足以为说耶。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刘陶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余事,名曰《中文尚书》。班、范各著其说于史,以为今古文之别,岂无故哉。

按“宅嵎夷”四条见孔《疏》云:出夏侯等书。是今文也。而以孔《书》当之者,以与孔《书》合,但微异軿剠为“黥”,然音义亦不相远云。

又按洪氏总计《尚书》《论语》字数颇误。当云《尚书》五百五十五字。《论语》九百七十三字。又《无逸》篇百二字,“二”误为“三”。

又按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曰:《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传注之。与伏生《书》同者,则用马、郑、王肃三家。愚谓三家皆注真古文《书》,不特与今文不同,抑与今孔《书》互异。安得取三家以当伏生乎。守节唐代人,已不能致辨于此矣。

又按杨升庵有《石经考说》,多错。余为刊正之曰: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书六经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此所谓一字石经也。魏邵陵厉公正始中,邯郸淳书石经亦立于太学,此所谓三字石经也。晋裴甗为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是为晋石经。后魏孝明帝神龟元年,祭酒崔光请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缺,此魏立也,非汉。唐文宗开成二年,国子监九经石壁成。从宰相领祭酒郑谭之请也。今尚在孟蜀。广政十四年,镌《周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仁宗庆历初命刻篆、隶二体石经,后仅《孝经》《尚书》《论语》毕工。是为嘉祐石经。高宗绍兴间亲书《易》《书》《诗》《左氏传》《论语》《孟子》及《礼记》五篇刊石。孝宗淳熙四年诏建阁以覆之,是为绍兴御书石经。盖古来凡七刻矣。为附其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