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人为本

思想解放运动,其实也是对人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把“以人为本”写进报告,可以认为对于“人”的思想解放在理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所有的思考和实践的原点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素质教育从江苏等地草根式生长起来,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列入工作方针。广大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显然是先行者、弄潮儿。他们早就擎起大爱的旗帜,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温暖了许多孩子,也引领着许多年轻老师的职业生涯。李吉林认为,“我是长大了的儿童”。在翻看去年和今年两期“苏派教学”专刊时,我总感到与其说这些老师在阐述教学思想,还不如说到处是童心照亮课堂。

二、教育理论的催生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教育思想大普及,许多年长的老师更是较早地注意学习、汲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说,教育科学、教育理论对苏派教学起着催生的作用。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其实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影响,这里只是为了论说的方便,单独加以阐说。我以为,老师们对理论营养的汲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古”的进行反思

“古”者,传统也。每个人都有一个民族的根,在某种意义上说,人都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庞朴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②,江苏有的学者在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都能以反思的精神,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扬弃,这些都使某些教学法的推广、流派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民族理论基础。还应看到,由于中国的学术在很长时期是以综合的面貌呈现的,因而老师们重回古典不仅仅指向教学,比如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就是古代文论的意境说。孙双金等人对诸子的研读也是基于教育、超越教育的。

2.对“洋”的积极借鉴

“洋”者,外国也。新课改以来,有人批判盛行的教育理论是“欧风美雨”。我以为,“欧风美雨”并没有什么不好。从中国历史看,越是开放的时代,也越是强盛的时代。本次课程改革坚持“国际视野、本土立场”,自然少不了“欧风美雨”,许多国际上的教育思潮、教育理论都是在这次课改中为广大老师们所知晓所熟识。正如有的同志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说,我们现在的课改,终于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在一个话语平台上进行比较,展开研讨了。参加有关论坛,深有体会的一点,就是我们许多校长、老师与国外的专家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了。我们可能有过消化不良,但消化不良未必是吃的东西不好。我们应该相信广大老师,他们是有能力对国外教育理论采用“拿来主义”,鉴别、借鉴的。事实上,看看“新生代”的文章,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自信心。笔者特别感到自豪的是,江苏的老师在研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且不说一些大学学者对国外课程理论的译介研究和其他学科老师们在汲取外国经验时所做的努力,这里仅以我相对熟悉的语文学科来说,洪宗礼先生主持的语文教材研究就对中国百年以来的语文教材和40多个国家、地区的语文教材及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了比较研究,先后编出16卷846万字的理论著作。不要说基础教育界,就是放到整个学术界,我想也无人比肩。这些研究对语文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积极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就以洪宗礼老师本人来说,他是一位语文教改实践者,也是国标本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的主编,这10多年一以贯之的研究可以说为他和他的团队的实践积聚了许多的能量。“有这碗酒垫底”,加上他那我戏称为近乎走火入魔的执着与坚持,取得卓越成就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