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怎样让学生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请学生用量一量,摆一摆的活动方式总结出来。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任意三个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

4跟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5,6根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小棒,格尺,可以用白板的拖拽功能。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发展练习,提高能力

拓展练习,灵活应用

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