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 “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 “《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阴,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椉者,椉丘。(形似车椉也。或云:“椉者,谓稻田塍埒。”椉,绳正切。)

[疏]“如椉者,椉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椉也”。(绳证切。)二或云“椉,谓稻田塍埒”。椉,市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堤。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椉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