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当前小学语文命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注重形式,忽视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语文测试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在试卷命题的形式上开始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如添加温馨提示、改革标题设置、创新呈现形式等,让测试焕发了人文光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卷首千遍一律的温馨提示,卷尾如出一辙的好心忠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学生早已熟视无睹,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表述随意,缺失规范

句子的考查是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每份试卷都少不了句子考查的内容,一般根据学期、年级学习的重点,考查扩句、缩句,按要求改写句子(如“把”字句与 “被”字句的互换,陈述句、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的互换等),判断句子正误,修改病句,补充句子以及排列句序等。没有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学生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科学非合理的作答,使考查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而,考试命题不能随意而为。

三、难度偏大,超出基准

新课程呼吁“减负”,切实降低试卷的难度是当前考试的基本要求,所以试卷命题应关注大部分学生,而不能仅仅满足少数尖子学生的需要,更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因为难度大而产生畏惧考试的心理。

四、对号入座,开放不够

词语的考查形式多样,如改正错别字、写近义词反义词等、照样子写词语、根据提示写词语、写出词语的意思、给词语排序、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等题型。常用的形式有填空题和连线题等。题目中的词语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刚刚够对号入座。我们发现学生做此类题目时,第一句或者说前面几个会认真比照,作出选择,但剩下的一个几乎不用思考,将其照抄填入准不会错。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答题习惯。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试题谈改革小学语文命题的思考:

【例题】看课题,想内容,写词语。

例:《欢乐的泼水节》 幸福 吉祥

《学棋》 ( )( )

《蜗牛的奖杯》 ( )( )

《“黑板跑了”》 ( )( )

【例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青的草,绿的芽,( )的花,都像( )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这句话让你想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句是:(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达李白目送孟浩然远去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 ) ,( ) 。

这些题目的导向是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立足文本,多让学生触摸文本,潜心理解。学习语文还要重在积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首先得益实实在在的语言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一定的语言积淀,能力与素养都将空谈。《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的试卷要体现这样的理念。但我们也要注意超越文本,适当拓展延伸。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我们在命题改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要积累文本语言,还要注意善于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注重一些课外拓展。另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我们命题时也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以让语文真正归位。所以,除了课内的积累外,我们要注意运用,如果在语用方面,体现命题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