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生本教育”为抓手,以教师素质提高为重心,以课堂教学效益的追求为方向,以学生学会学习、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

本学期,主要针对“学会学习”做文章,同时理直气壮抓质量,加强对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探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有效、合理地设计、布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和课余抓“两头”工作。本学期加强学校内教学调研工作,既要发现成绩,总结经验,又要寻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促使学校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针对教导处计划我制定了三年级语文组的计划

1、备课组认真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研制教学内容

由于现行教材没有清晰、明确的语文知识、能力等素养发展目标体系,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不明,对年段训练要点及各年段知识、能力发展的联系把握不准,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等估测了解甚少,导致教学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教学效益低下。

备课组加强研讨,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能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年段特点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明确研讨主题。课堂教学始终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践行科学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本学期重点探讨如何根据目标从教材中删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准确合理研制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相机渗透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倡导教师努力优化教学目标,智慧开掘教材教学价值,精心研制教学内容,重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等的指导,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感、思维等能力,追求“务本求实、简约灵动、科学有效” 的小学语文课堂

(2)丰富研讨形式。一是继续深化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科学合理研制语文教学内容”等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同题研讨、一课多磨等形式,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和教学内容的开掘意识;二是切实落实教学“六认真”,重点研究辅导学生自学这项内容,引导教师站在学生如何学语文、如何学会学语文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自学”),为学生的长效发展奠基

三、重点突破,抓好阅读写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课外阅读轰轰烈烈抓。制定全校学生读课外书的计划,结合 “小书虫”杯双语阅读竞赛,确定上下学期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每本书目后面附好阅读字数,完成三年级段要求达到的课外阅读量。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对课外阅读进行多种方式的抽查和考查,确保课外阅读的有效完成。组织阅读教学展示课,周红梅《小猪嘻哩呼噜》的整本书教学。

2、学生作文实实在在写。认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讨论作文教学,动脑筋想办法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上做好文章,本学期将举行作文教学活动,组织一次作文教学课堂展示活动顾峻蓉上《习作3》。

四、有效开展研修活动,全面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1、三级研修求实效。

(1)市级研修中引领。创造机会,让更多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的研修活动,通过高层次的培训,引领教师不断反思,最终自觉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校级研修重探讨。组织开展第四届“毓娄杯”教学比武大赛。通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行好课标准的研究。同时毓娄讲坛的讲座活动、读书活动、平时教学中的问题作为主题的教研、科研一体的研修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将我校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深化。

(3)组内研修求实效。除了校级市级的研修活动之外,本学期,注重教研备课组的组内研修活动,教研组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之外,还可进行一些主题探究、同课异构、观课评课等小型灵活的研讨活动,提高研修的实效。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骨干教师领头发展。我校的教师队伍相对成熟,在各学科都有校级及以上的领头人,对于这一群体,我校一方面创设平台让他们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研修活动、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带动并培养一批有潜力的教师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

(2)青年教师迎头赶上。继续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我们组的青年老师李莉是从牌楼小学交流来的老师,因此我们组会经常展开互听互评、同课异构的 活动,为青年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

(3)名家进校指引。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请专家、名师来校讲座、上示范课,拓宽视野,提高认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实现理念的刷新、行为的改变。为教师提供学习条件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让教师大胆实践,鼓励冒尖,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的行家。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苏州网上教师学校、太仓感知网等网络平台,组织更多教师通过网络参与教研,进行教材研读、教学设计交流、教学思想碰撞等,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推动教研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