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课本第27-49页。

二、课时安排:

植物与环境 3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外部形态特征,明白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第二课时: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下的各种植物形态结构,知道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有一定的联系;第三课时:观察身边的植物,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

动物与环境 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观察研究丹顶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分析它适应生活的环境;第二课时: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食物链 1课时

三、本课程研究的具体任务分工。

总负责人:

研究人员:

1.整体规划:集体备课

2. 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和教学实践后,《植物与环境》、《食物链》两课由叶婧负责整理,《动物与环境》一课由于越洲负责整理。

3. 教学实录:《植物与环境》第一课时和《食物链》由叶婧执教录像课并整理文字实录,《动物与环境》第一课时由于越洲执教录像课并整理文字实录。周锦文、于越洲负责拍摄,整理视频。

4.课件制作:

5. 教学经验(反思、建议和论文):

6. 课程资源的收集及整理:

四、本课程研究的目标。

知道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探寻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

通过观察、调查、查找资料、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

通过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知道环境保护是每个人都有责任,人类要爱护环境,良好的环境才有良好的生活。

五、本课程研究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于学生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进行实践探究,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制定本模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到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植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难点是:通过观察调查、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整合能力等。能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教材分析:

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上册一共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是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与前后单元没什么联系,但与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需求》有很大的联系。对于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在《生物的需求》单元,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其他生物等是某一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从具体事实中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仙人掌、丹顶鹤能否适应环境入手,安排了3个课题:《植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食物链》。根据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感悟每种生物都要有适于自身生存的环境,知道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七、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也比较强,他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已经学习了“生物大家族”、“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和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所以对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个单元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八、总体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能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九、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到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3.懂得食物链的含义,能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十、教学策略:

激发认知动因的策略、提问策略、讨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选择性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评价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