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整个大脑思维好呢,还是只靠那层膜思维更好?人类社会、理性、科学、言语的发展,大大刺激了大脑皮层(膜)的发展,与其他生命比起来,人类大脑皮层的厚度是值得骄傲的。从脑体积与身体体积的比例看,很多生命优于我们,比如章鱼、蟑螂。但它们的膜却没有人类发展得好,所以它们只能靠经验、本能与浅显的思维活动。人类拥有这层膜就拥有了推理、抽象、逻辑、运算、分类、综合思考的能力,也更好地发展了人与人的交流系统。不过有得必有失,因为皮层发展,人类获得了一些超然的能力,也因为这层膜,人类失去了众多天赋的、复杂的自然知觉。

虽然人类的脑科学发展还处在幼稚的阶段,人类对知觉、意识、思维、情感的研究还处在一些假设里面。哲学上我们不能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一个幽默有趣的想法是:“人最终能否真正知晓自己是一个未知数,取决于人类是否可以摆脱人类知觉与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一种超人类的意识。”

天才或者智力超群的人都是维持着顶叶思维的人,也就是适当地保留了儿童认知方式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运动、语言、社交功能会差一些。具有天才潜能的人往往有四个特征:一、语言发展不好,或者很晚;二、社交能力差;三、运动功能不完善,精细行为笨拙;四、偏科,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目的上 —如何唤起与刺激一个儿童全脑认知的能力,让其得到饱满发展,并能部分保留在成年后的思维活动里。在育儿时,既要尊重儿童神经生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儿童神经心理的需求。不要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的态度去理解,不要否认你既有的知识,只是把一种新的说法并存在那儿作一个补偿。这一说法并不能替代那一说法,正如把一个苹果放在那里,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来的苹果是不一样的,但还是那个苹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不等于其他的角度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并存的态度。如果老师把一个苹果放在中间,所有学生画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师会气疯的,你想想怎么可能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你不可能画成一样的。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存在,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现实,会使用不同的解释系统。这些解释系统不是彼此对立和矛盾的,而恰好是一种互补。也许存在太过复杂,我们无法真切地了解它,只有创造更多的感受去解释它。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