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不单单是尽责而已。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最好。关键是如何才做得到!父母意识、修养、能力到位了,角色责任转化到养育实操,愉悦互动,润物无声,体现到孩子的转变与提升上,主观愿望才真正获得理想效果。最恐怖的是家长不理解现实语境下的对象(孩子),凭主观去施教,不管是专制型,还是拔苗助长型,看起来责任心超强,都不会有好效果。

大家望子成龙 ,“龙”的特质要弄清楚,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养孩子也是这样。

通常都讲家长要搞明白孩子的兴趣点,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孩子的优势智能,孩子喜欢并且擅长的是什么。应该立足于孩子一生作为“人”的成长与快乐,把这个当成基本定位,而不仅仅为了迎合阶段性竞争获得优胜。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给家长们提供很好的“技术”引领。时间把握上,敏感期理论也是帮助家长认知并建构孩子能力的好系统。我们现在家长的状况是,凭对孩子的感觉,让孩子从众性跟随环境中流行或推销的某种新花样,孩子折腾一段之后不敢兴趣,或者勉强按照家长的意志坚持着,到头来却没有适合孩子本身的用处,实际上浪费财力精力。由此延伸,认知,情感,习惯,人格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方法,依然是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方能事半功倍。

孩子入学(入园)后统一化训练模式与孩子特质存在落差,家长如何调适和应对的“技术”。

学校的应试教育中科目设置、作息时间、检测手段、管理模式都是整齐划一的,不管你的个体差异如何,概莫能外,孩子置身其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一般来讲,学校和老师在孩子面前都属强势,不服从整体安排不行。那么,家长怎么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这些落差,如何去弥补,怎样坚持孩子的优势智能定位(包括时间安排、场境选择、学习策略。。。。),扬长之外需要补短的相关学科及难易程度,等等,很考验家长疏导、平衡的智慧。不然的话,完全屈从制式教育,就消灭了孩子的学习个性;完全不管不顾学校那一套,孩子用不了多久就会边缘化。时量、程度的拿捏,家长才有这个理性去掌握分寸。记住,这个过程切忌包办代替,一切都要在跟孩子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进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