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留守学生现象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对一所有着700多名学生的学校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占学生数的49.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们要么生活在单亲抚养的“类单亲家庭”里,要么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或父母要好的朋友,更有甚者干脆就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这些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留守学生中的多数人已产生出了一些不良心理,并且这些不健康心理与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

一、留守学生的几种不良心理

(一)亲情饥渴

调查资料显示: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使得留守学生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在问卷中,有79.1%的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认同“一个出去一个在家”的只占13%;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7.9%;另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打工归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在对留守学生进行父母外出态度调查时,有一个女生在回答“最想对外出父母说的一句话”时这样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是我最亲近的陌生人!这句话正是留守学生们对亲情渴盼的内心写照。

(二)孤僻

孤僻是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问卷调查显示:有55.6%的留守学生具有这种不良心理。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三)自私

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在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听到一名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一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战,重者拳脚相加。

(四)早恋

早恋心理和行为多年以来都是青少年具有的问题之一。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但在对留守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留守学生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国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所以,认为性成熟所带来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寻求“家”的感受和“亲情”补偿,是造成留守学生早恋心理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

(六)厌学

另外,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迟到、缺席甚至旷课,即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七)逆反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留守学生逆反心理严惩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

(八)攻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因素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其次,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他们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以上这些不良心理也决非留守学生独有,但可以肯定地说,相对于有正常家庭教育学生而言,这些不良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并且持有这些不良心理的学生人数比例更大。

如何使留守学生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了一些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教育矫正原则

(一)以尊重为前提的关爱原则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教育转化他们的根本原则。

(二)以主体为重点的主导原则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提出主体原则是基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对教育效果的积极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必须以适应留守学生为前提,没有他们的主体选择,没有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教育活动,更变不上教育效果。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了可为不可为的道理,其行为一般不会出现偏差。但在做好预防教育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

(三)正确评价树立信心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列,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对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教师更要加强对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心理指导,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大力地宣传表彰,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要充分改变留守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五)既晓之以理,又严格要求

由于留守学生平时问题较多,因此所受的批评也可能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愈重。如果教师在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下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们,结果会事与愿违,极可能出现顶嘴、出走甚至辍学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言行要给他们讲清道理,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他们自尊心的言语。当然,对部分多次违纪的留守学生仅有“讲道理”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对他们而言,没有严格的要求,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一定会得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