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空地,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如今,有些孩子的父母的道德标准发生了质变,认为孔融把大犁交给别人,纯属“弱智”;拣到东西不归还失主,反而说自己“运气好”。几千年来,中国母亲用来教育子女学会谦让、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被几句粗鲁的话毁于一旦!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恶母,一个自私的母亲,对于儿童是可悲的领导者。”要知道,孩子的品行往往是家长品行的延续和翻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孩子一生的为人处事都是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哲人说:"下一代的问题,实际上是这一代的问题。

“只有从父母做起,才能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年轻家长似乎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无意间把孩子往邪路上引,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不应该的。”

《后汉书》有言:“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这句话,今天读起来,别有意味。难道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要等到挨子女的"骂"的时候才醒悟吗?

小孩总喜欢同小孩在一起玩,这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抱他出门时,如果遇见了小孩,孩子就会表现出欢快的神情。但是,在孩子2岁以前,孩子虽然喜欢同小朋友在一起,却还不会与小朋友玩配合性的、共同完成的游戏。他们是聚在一处,自己玩自己的。玩沙子,一人一个小桶、一把小铲,如果界线没被“侵犯”,就会互不干涉。到了2-3岁时,开始协作游戏,一同堆城堡,一起过家家。

可是,有的孩子却不愿意同小朋友交往,他们躲在角落或妈妈怀里,显得很不合群。这就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找寻一下原因了。如果孩子与父母能正常交流,但只是不加入小朋友群中,说明孩子不是病态,往往只是个性问题。

比如,孩子比较安静,不愿意同活动量大的孩子跑跑闹闹,家长只要让他多接触同类型的孩子,他就会渐渐好转。有的孩子是因为家长总是带他单独行动,很少或不同他人接触,孩子也就变得不爱交往了。还有些孩子,本来愿意同小朋友在一起,但父母怕他受欺负或“不卫生”,限制孩子与小朋友往来,动不动就说:“冬冬太淘气,不跟他玩。”“明明真脏,不同他玩。”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变得不合群起来。所以,当孩子不合群时,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小朋友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出门时带上一些玩具,孩子喜欢其他小朋友玩具时就可与对方协商,用以交换。食物也可多带一点,分给小朋友。

孩子在一起游戏过程中,可以互相模仿、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大有益处。在交往中,孩子与小朋友会交流感情,增加乐趣,为他以后与人正常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