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我国唐代初期很有建树的著名诗人。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五岁,却创作了大量诗作,收于《王子安集》,计十六卷。与当时的诗作大家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的家庭,上溯几代都以经书世家著称,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王勃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从呱呱坠地开始,便被一片背经史、吟诗赋的读书声所包围,耳濡目染,二三岁时,便手不释卷,四五岁时,也诗赋成诵。到他六岁那年,写出的文章,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辞藻华丽,在文采上赶上了他的两位哥哥。他父亲有一位至交,名叫杜易简,襄阳人,常来王家做客。见他们兄弟三人如此文才出众,高兴地对他父亲称赞说:“这可是你们王氏家中的三株宝树啊!”

王勃由于刻苦读书,手不释卷,到刚刚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善写文章了。他每写完一批文章,就要寄给父亲,要父亲帮助他修改。当时,他的父亲王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他见儿子的文章“构思奇巧,用词豪迈”,又如此虚心好学,常向友人称赞。

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饭,兄弟四人的名字忽地引起了王勃的深思,遂问父亲:“爹爹,你为我们兄弟四人取的名字里,为什么都要有个‘力’字呢?”

王福畴听了,不禁一愣,然后又高兴地反问说:“你们说说看,我有什么用意呢?”

王勃的大哥王勮此时已学识有名,才华出众,进士及第。见父亲问及,面带羞愧地说:“父亲学识渊博,您的用意不是做儿子的所能猜得到的。”王勃的二哥王动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来。

王福畴见他们二人都未答出,遂又问王勃说:“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想必你能够解答,快说给我听听!”

其实,王勃对他们兄弟的名字中都带个“力”字旁,早就有所思考,查阅过不少经典著作,并且已经从《孟子》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述中得到启发,深感父亲对他们兄弟四人寄予厚望。今日一问,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现见父亲让他回答,便说:“想我王氏家中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并且一向遵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深得朝廷信赖和民众爱戴。基于这一点,使我想到,我们的名字中之所以都有个‘力’字旁,其用心有二,一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你是要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想着那些劳力的民众,不要以君子自居,二是要我们长大后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效力。”

王福畴听了王勃的回答,高兴得一下子将王勃揽入怀中,心情激动地说:“好孩子,你今日算把为父的意思说透了。”

这一派赞扬声,更加激发了王勃刻苦学习的热情。他九岁那年,就开始研读颜师古的《汉书注》了。王勃对于颜师古这样的一代大儒,是十分佩服的,对于他的大作《汉书注》,更是奉若经典,一字一句仔细推敲,不敢稍有疏忽。但是,在他拜读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些注解不够准确,甚至有的解释错了。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他查阅了成千上万的资料,对照了几十种版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最后,他又把自己的这些发现和理解撰写成一本书,取名为《指瑕》。

王勃读书,不仅刻苦勤奋,而且兴趣广泛。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精通了《诗》、《书》、《礼》、《易》等六部经书。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十一岁那年,在长安街上,看见一位叫曹元的著名医生,便虚心向前求教。从言谈中,王勃发现曹元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甚为世人称赞,于是拜其为师。此后,他便在曹元的指导下,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书籍,并掌握了其精华。

公元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时年十四岁的王勃写了《上刘右相书》,引经据典,据理分析,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朝廷的侵略政策。刘祥道看后,十分震惊,便推荐他参加了科考。果然他名列榜首,被任命为朝散郎,留在了皇帝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