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乐乐妈发现了好玩的事情:每次吃饭的时候,乐乐总是要叫上小猴子和小企鹅,一口口的轮流吃;每天睡觉的时候,乐乐都会很有规律的对长颈鹿道一声“晚安”;每次洗澡的时候,乐乐都嚷着要和小鸭子丫丫一块儿洗……

可事实上家里除了绘本上的动物外,什么都没有。起初,乐乐妈觉得挺有意思的,可后来也不禁奇怪:这个可爱的小人儿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呢?

一、什么是“假想伙伴”

关于假想伙伴,目前比较认可的定义是:假想伙伴是由幼儿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被提及,幼儿在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时间)内与之玩耍,虽然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幼儿觉得他们是真实的。

假想伙伴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不可见的、无外部实物依托的幻想伴从;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被个体赋予拟人化特征的客观实物(如木偶人和洋娃娃)。

二、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假想伙伴吗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假想伙伴。在孩子2-6岁的成长期中,幼儿出现假想伙伴的概率在40%—65%之间。这个阶段的幼儿,其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可以摆脱动作的束缚,利用头脑中伙伴的表象进行思维。

三、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假想伙伴

现实交往的缺乏是孩子假想伙伴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孩子在生活中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并感到委屈、害怕、不安或孤独时,他们就开始创造一个想象中的小伙伴。一般来说,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多数是第一胎,而且与不具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朋友数量以及每天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较少。

四、假想伙伴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1. 提高适应应对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借助假想伙伴的帮助,成功处理并控制了自己的忧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影响情绪并获得内心的愉快时,他们对自我控制就会更有信心。这样的假想伙伴是一种主动的应对机制,能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地应对困难。所以有研究发现,在孩童时期有想像伙伴的青少年在处理情绪方面的问题时更少困难、更少焦虑。

2. 提供陪伴,减弱孤独感

假想伙伴最普遍的功能是给予儿童安慰,帮助儿童忍受厌倦、孤独或恐惧。因为现实中缺少同伴的陪伴,假想伙伴就会进入幼儿思维和生活,以多种方式减轻消极影响,使孩子对外在事物与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当假想伙伴存在时,孩子就会有安全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3. 促进认知发展

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有更强的文学创造性。同时孩子在与假想伙伴的交往中,他需要扮演很多角色,自己、他人,好人、坏人,乐观的人、悲观的人,而在这个角色转换以及自我的思考中,孩子最终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科普到这里,乐乐妈也释然了:对孩子来说,假想伙伴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一只长颈鹿,也可能是“喜羊羊”,又或者是他头脑中的一个小怪兽,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玩伴却在他们的身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当孩子感到委屈、害怕、压力大、不安或孤独时,他们就会开始寻找和创造这些假想伙伴。而这些伙伴会慢慢成为孩子们的情感依赖,他们会和“好基友”小声说话,谈心情,喂他们吃饭,给他们盖被子,和他们一起洗澡……

五、当孩子身边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小伙伴时,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1.正确认识并接纳

爸爸妈妈们,首先应该明白,这是孩子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正常心理现象。面对孩子这样一个只有他才能看得到的“不速之客”,不要慌张,不要拆穿,不必跟孩子理论或试图破灭孩子的幻想,更不要取笑孩子和假想伙伴交流的行为,要顺应孩子的想法,适当引导,多与孩子就假想朋友进行交流。

2.恰当发挥假想伙伴的积极作用

当孩子和假想伙伴互动时,爸爸妈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仔细观察。当想让孩子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想与他交流一些平时不愿意说的问题时,可尝试自然的参与孩子和假想伙伴的交流中,通过带动假想伙伴来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比如当孩子不愿意洗澡的时候,妈妈可以尝试说:你的丫丫伙伴做游戏弄脏了,他想和你一起玩水洗澡,你愿意和他一起吗?

3.多抽时间陪伴

在孩子健康、健全的个性发展过程中,爸爸妈妈的陪伴至关重要。当发现孩子有假想伙伴后,父母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更多的引导他们与周围的同龄人交往互动,更多的带着孩子接近大自然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小精灵温馨提示

如果你的孩子身边也出现了假想伙伴,爸爸妈妈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要试着引导孩子正确合理的与“小伙伴”互动,并在互动中读懂孩子的需求。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慢慢分清幻想与现实,慢慢的告别这个假想伙伴。但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感觉孩子的虚拟程度变得严重或是难以平衡两者的关系,就一定要尝试用心理手段进行指导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