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乐乐妈发现了好玩的事情:每次吃饭的时候,乐乐总是要叫上小猴子和小企鹅,一口口的轮流吃;每天睡觉的时候,乐乐都会很有规律的对长颈鹿道一声“晚安”;每次洗澡的时候,乐乐都嚷着要和小鸭子丫丫一块儿洗……

可事实上家里除了绘本上的动物外,什么都没有。起初,乐乐妈觉得挺有意思的,可后来也不禁奇怪:这个可爱的小人儿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呢?

一、什么是“假想伙伴”

关于假想伙伴,目前比较认可的定义是:假想伙伴是由幼儿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被提及,幼儿在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时间)内与之玩耍,虽然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幼儿觉得他们是真实的。

假想伙伴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不可见的、无外部实物依托的幻想伴从;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被个体赋予拟人化特征的客观实物(如木偶人和洋娃娃)。

二、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假想伙伴吗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假想伙伴。在孩子2-6岁的成长期中,幼儿出现假想伙伴的概率在40%—65%之间。这个阶段的幼儿,其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可以摆脱动作的束缚,利用头脑中伙伴的表象进行思维。

三、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假想伙伴

现实交往的缺乏是孩子假想伙伴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孩子在生活中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并感到委屈、害怕、不安或孤独时,他们就开始创造一个想象中的小伙伴。一般来说,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多数是第一胎,而且与不具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朋友数量以及每天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较少。

四、假想伙伴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1. 提高适应应对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借助假想伙伴的帮助,成功处理并控制了自己的忧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影响情绪并获得内心的愉快时,他们对自我控制就会更有信心。这样的假想伙伴是一种主动的应对机制,能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地应对困难。所以有研究发现,在孩童时期有想像伙伴的青少年在处理情绪方面的问题时更少困难、更少焦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