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班

案例背景:

劳动技术作为一门非考学科,靠的就是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新编的劳技教材,内容新颖,知识丰富,充分考虑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宝库。

结合学生实际,我大胆地设计了《纸杯娃娃》,在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学习活动时,给学生留有想象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沉浸在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的是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他们因浓厚的兴趣而如鱼得水般自由、主动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在课中课后是如此地显而易见,甚至超乎我的预想。现在让我带你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劳动技术课的无穷乐趣吧。

【片段一】:激趣

上课前,我就已利用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制成一些漂亮的纸杯娃娃,其中就有“娇艳的小仙女”,有“活泼可爱的小女生”,有“充满活力的小男孩”,有“端庄贤淑的少妇”,有“婀娜多姿的少女”。一上课,我就把它们放在讲台上,当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作品时,五十多双眼睛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哇,好美啊!”按捺不住的惊喜充满了整个教室。“老师,我们也要学,您快教我们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问,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

反思: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劳技实践的欲望,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形成创新动机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劳技课学习中的各种内部动因,激发其创造性的兴趣,进而形成强烈的创造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然而要把这些无比优秀的潜能变成现实,需要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起就对制作纸杯娃娃充分感兴趣,寓教于乐,引起孩子天生的好奇之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是我教学环节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如片段一中我就利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诱发他们学习的动因,再配上有感染力的导言,从而达到激趣引思的效应。

【片段二】:欣赏

在学生的惊叹之际,我趁势播放了一段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有“同龄人制作纸杯娃娃的过程”,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同学们在观看时都很认真,也很感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们在观赏过程中,“啊”、“呀”之类惊奇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活了。有了这么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的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就自然而然得以顺利开展了。

然而,我的目的不仅仅于此,我还要通过观看“同龄人制作纸杯娃娃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活动的趣味,将兴趣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并把这些兴趣迁移到学习知识上来。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优化学习过程――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反复试教了三次。第一次我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先听我讲,先看我做,然后再自己动手做,这种教法下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根本没有什么创意,完全与我示范的作品一样;第二次我是采用自学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看着我所给的示范品自己学习,结果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长期以来,我们劳技教育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先听老师讲,先看老师做,然后再自己动手做,从学生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先抽象后具体的认识过程,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形成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且由于老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很难提出疑问,就是有疑惑也会不思而解。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后,很难插上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我要学,我要做”的学习氛围,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为此,只有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具备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我最后一次试教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同龄人制作纸杯娃娃的过程”,同学们在观看时都很认真,也很感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课堂由死变活,学生由被动为主动,在愉快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做到“情景为主,直观地学。”

【片段三】:创新

当一个个不同的作品摆放在教室里时,那份成功的惊喜弥漫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他们互相欣赏着(制作的娃娃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小孩,也有的是军人……),交谈着。这时,一个怯怯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老师,我没钱买彩带,我很想把这个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一位女同学眼眶里转着泪水,手捧一个刚做好(无任何装饰)的娃娃。我看着这位学生伤心的模样,又环视了一下其他同学桌子上的材料(完整的都用完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萌生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创造一个“奇思妙想”的作品的想法。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自己的创意。最后,大家利用零碎的材料拼凑成一条条漂亮的彩带,把她的娃娃打扮成全班中最亮丽的一个,温馨祥和的气氛使那位学生又一次热泪盈眶。我知道,集体的智慧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也在帮助她的同时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下课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献给自己心爱的人。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创造的价值。当一件件饱含着学生深深心意的作品出现在倾心工作的老师面前时,老师笑了,再多的辛劳化为乌有;出现在产生误会的朋友面前时,再多的埋怨烟消云散;当出现在父母面前时,爸爸妈妈笑了……

反思:有效引领意外――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许多“意外”,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能急躁,大而化之;更不能不理不睬,不了了之,而应该结合当时的教学实际,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麻烦事”变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等多种能力的契机,并且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去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创造美的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净化自己稚嫩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的那种纯洁无暇的情感交流,共同创设美好的情感氛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综上所诉,教师要有效引领意外,冷静分析、从容应对,通过临场捕捉、瞬时设计与深化挖掘,将“意外行为”中的有意义成分变成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有利资源,并以此为切入口,提供充分时间,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惊异,在惊异中探索,就能变“废”为“宝”,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