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六 只关注教师的表现

几年前,日本大阪教育考察团来某市访问听课。听完课后,随团的一个日本教授提出了一个令我们吃惊的问题:中国教师听课时视线集中在组织活动的教师身上――关注着教师的一招一式。而日本教师视线的焦点瞄准在幼儿的活动看幼儿做什么,怎么做。

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确实是我们听课、评课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许多同长在评课时常说:××教师上课上得好――“教师的表情丰富”“教师的敦态自然…‘教师的语言流畅’…教师的基本功不错”等等。

我认为,我们评课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关注幼儿身心投入程度如何,关注幼儿学得是否愉快……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表现”教师的风采。如果教师的“表现”很好,但不能很好地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这种“表现”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我们评课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关注教师的表现。

误区七 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评课时,许多园长往往用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她们很关心,一节课下来,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画得像不像,跳得优美与否,唱得好不好等显性结果,忽略了幼儿是怎么样学会的,忽视幼儿学习过程和课后的感受。

当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关注: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是越来越依赖教师、懒于思考;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自卑、消极、感情冷漠等等。这些应该成为评价教师上课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话,那么可以说,无论幼儿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这节课不能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