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婴的抗体应答

新生儿和动物接触抗原可产生IgM、IgG和IgA抗体,但只有具备抗体谱多样性才能使机体对全部抗原产生应答。2~6月龄婴儿可达到成人样IgM抗体谱,IgG抗体可能较晚。婴儿在2岁前对某些细菌的荚膜多糖(PS)不产生应答,因此在母体抗体消失后可出现一段对病原体易感的阶段,对荚膜PS应答减弱的基本原理现仅部分弄清。在成人,补体成分C3d与肺炎球菌荚膜PS相关,并能与B细胞上的CR21补体受体CD21结合。利用CD19作为信息传导组分,将CD21与 B细胞受体交联,从而使B细胞发生协同活化。

新生儿CD21表达水平和补体活性的低下可使CD21/BCR失去协同作用,并使B细胞活化不完全。此外,荚膜PS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能使B细胞应答转化为T细胞依赖型,如此改良的流感杆菌菌苗高度有效,而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肺炎球菌菌苗是否同样有效,还有待评估。

母体或幼婴的免疫接种

幼婴在还未接受免疫接种前就可能发生严重感染。为使保护性抗体经胎盘传给胎儿而对孕妇进行免疫接种具有许多优点:孕妇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孕妇有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等灭活疫苗的长期安全记录;能有效地经胎盘传输IgG。这种母胎传输是通过位于人胎盘合胞滋养层上的特异性Fc受体而进行的,而带FcγRⅠa、FcγRⅡa和FcγRⅢa的基质巨噬细胞及胎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FcγRⅡ能有效地捕获和清除大多数抗胎儿抗体的事实清楚地表明,母体传输的IgG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目前正在或计划进行几项母体免疫接种临床研究,然而,母传抗体的持久性较短限制了母体免疫接种的应用,需在母传抗体存在期内对婴儿进行免疫接种。实际上,母传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婴儿的免疫应答,它取决于以下多种因素:母传抗体的水平、疫苗抗原的表位特异性、婴儿免疫接种的年龄、疫苗的剂量、抗原类型和接种途径。这提示需要几种免疫策略,包括母亲和婴儿应用不同的疫苗结构或采用受母传抗体存在影响较小的粘膜免疫接种。在麻疹灵长类模型中证实的另一成功方法是应用免疫刺激复合物。初步的证据证明,尽管母传抗体能抑制B细胞对疫苗的应答,但仍可使婴儿的疫苗特异性T细胞得以致敏,这对随后免疫系统的增强有很大潜在重要性。

疫苗在新生儿和幼婴中的免疫原性是其获得早期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即使是血清阴性的幼婴对某些减毒活疫苗也有良好的应答,但这类疫苗可能至少需要接种两剂。b型流感杆菌结合菌苗对新生儿是安全的,可诱导早期抗体应答和致敏,尽管初期应答较弱。近期开发的新型佐剂能使预防婴儿病原体(如百日咳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在幼婴中具有足够的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