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

2.让学生掌握观察生物外形的基本方法。

3.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发联想,想象;了解鲫鱼与青蛙变态发育过程的不同。

5.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小动物,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

6.在学习观察中认识两栖类和鱼类的生长、发育,变态过程方面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和它们的变态的区别。

教学难点:

认识什么是两栖类,什么是鱼类怎样区别它们。

教具准备:

1.十个白色的玻璃瓶子。(并分别编上编号,五个为1号,五个为2号)

2.把蝌蚪和小鱼分养在玻璃瓶子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小鱼,小虾,蝌蚪这些小动物是非常熟悉的,是经常看到的,它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很清楚,它们都生活在池塘里或是水沟里。但它们和长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你们有没对它们进行饲养过或是观察过呢?从中你们认识到了什么?等一下请你们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好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小鱼和蝌蚪”这些小动物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和我一起来认真学习。

(板书课题:9.鲫鱼与青蛙)

二、教学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考虑到你们的人身安全,课前老师没有要求你们去捕捉蝌蚪和小鱼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饲养在这些编号不同的瓶子里的小动物,看看它们是什么?是怎样游动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1)让学生先观察1号瓶子里的动物,老师提出问题。

A.这个1号瓶里养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看看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B.它们是什么样子呢?

(板书:蝌蚪 脑袋圆圆的,尾巴长长的,眼睛黑黑的)

2)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的插图,提问:

A.图中画的是什么?和老师养在这个1号瓶子里的蝌蚪是不是一模一样呢?

B.蝌蚪和小鱼长相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

3)让学生观察2号瓶里的小动物,教师提出问题:

A.这2号瓶里养的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看看它们和1号瓶里养的小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B.它们的样子和蝌蚪一样吗?

C.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说说看。

(板书:小鱼 脑袋不那么圆,尾巴不细不长,眼睛有个眼圈,游起来快)

4)让学生仔细观察1号与2号中的小动物,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A.看看两个瓶子里的小动物,找出它们共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然后记录下来。

1.蝌蚪和小鱼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一个脑袋,一双眼睛,一条尾巴)

2.蝌蚪是鱼吗?它们是同一类的动物吗?(不是)

3.它们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靠什么游泳呢?(板书:尾巴)

三、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第三幅插图,想象它们的生长过程。

长大

长大-小学教-学-设-计-网-W ww.xxJ XSj.cN-

1.蝌蚪和小鱼都生活在水里,一样会在水里游泳,为什么不是同一类呢?

[板书:蝌蚪 青蛙 小鱼 大鱼(还是鱼)]

2.蝌蚪长成青蛙,它们有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呢?

3.小鱼长成了大鱼以后,它们双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这又是怎么回事?

(板书:青蛙<改变>草地、稻田,大鱼<没改变>池塘、水沟)

(鱼离不开水,没有了水鱼就活不了)

4.在外形上它们是有所改变的,生活的环境也有所改变,你们是怎样认识的?请说说。

(板书:青蛙有四条腿,能跳上岸去吃害虫,鱼没有腿,不适应陆地的生活,它们离不开水)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做好记录。

1.蝌蚪生活在水里,长成青蛙以后,大都生活在草地里,稻田里,池塘边,它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能适应于陆地上的生活。

2.小鱼长大了成了大鱼,一直都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了水这一生活环境就活不了了,所以它们和蝌蚪不是同一类动物。

3.像青蛙这样,小的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了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它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这种动物我们就叫它为两栖动物。

五、科学小研究:

1.提出科学实验要求:课后有机会去饲养一些蝌蚪或小鱼,认真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看看它们的生长变化,然后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验证一下,是否与你的猜测或见识一样。

2.在捕捉蝌蚪和小鱼时,应在大人陪同下进行。

3.饲养成功后要把它们放回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存→两栖类 >>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下:《鲫鱼与青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