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改变目前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标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基础,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只有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率、效益和效果。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课的开始我采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多媒体课件:图像、声音并茂)当播放到小孩掉入水缸,小朋友们想不出救的办法时。

师问: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人们把这一好办法称之为“策略”。板书:策略

司马光砸缸,孩子得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什么叫策略呢?

策略就是计策、谋略,即方法。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2、揭示课题。

谈话: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补充板书:解决问题的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解题策略。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因此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一开始就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从而产生想学的需求。

二、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新课教学我这样展开:

㈠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实验小学的同学积极参与“我爱家乡、读书快乐”读书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同学们利用假期到文具商店购买笔记本。

(利用实物投影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问题: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

谈话: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谈话: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哪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呢?

“5本”填在哪一格?“多少元”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提问:谁愿意说一说18元为什么不填在下面?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板书:从条件入手学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8÷3=6(元)6×5=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刚才他是根据表格从条件入手。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表格第二行,想一想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问题入手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根据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4、引导:你会不会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呢?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㈡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会求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

提问:小军用42元钱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让学生先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想一想,再填表,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8÷3=6(元)42÷6=7(本)口答:略。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2、比较体会: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你会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吗?

(先投影,再投影,再投影)

小明3 本18 元

小华5 本( )元

小军( )本42 元

谈话:我们还可以把这张表格再简化。表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对应)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让学生在书上填出括号里的数。

3 本 18 元

5 本 ( )元

( )本 42 元

3、引导观察:从左往右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相对应,每本价钱(单价)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可以买几本,都要先算什么?还可以怎样观察?从上往下,又发现了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也要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㈢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每步求出的各是什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让学生说一说。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义。

3、投篮比赛。小黑板出示相关信息:

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60分。解决下面问题:

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五场比赛中姚明能得多少分?

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㈣总结回顾,拓展策略。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一说?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没有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相比,你觉得解决问题的水平有提高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2、谈话:列表整理信息时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