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三步引导孩子上网

那么,作为家长,该当如何?共青团北京市委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少年儿童网瘾虹计划”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正确引导、适度满足!如何做?

从时间方面去引导

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小学学习阶段,每天的触网时间限制在3小时以内比较合适。可将游戏时间作为奖励,比如孩子作业做完了,给他半小时的上网时间,孩子在学校受到表扬了,奖励他一小时游戏时间。周末如果不能带孩子去郊外或者公园,就陪孩子玩玩游戏。目前也有一批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益智网络游戏,如“奥比岛”、“摩尔庄园”、“多克多比”等,家长适当腾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在时间上监督孩子,还能加强亲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成为他的知心朋友。

选择合适的儿童游戏产品

儿童游戏产品五花八门,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游戏也是一件难事,儿童不同于成人,成人玩游戏主要用于打发时间和排遣压力,而儿童去了满足娱乐需求外,更多地应该是在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知识,锻炼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完成良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才算“良好的教育”呢?英国著名教育家巴伯(M.Barber)在2009高端国际教育圆桌讨论会上给出一个标准:“良好的教育”=道德×(知识+思维力+领导力),目前该项标准已获得了多国教育系统及政府的认可。前面所提到的“多克多比”儿童虚拟社区游戏,充分的把巴伯理论融入其中,也是希望让孩子在娱乐过后能够获得真正有益的东西。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引导的最终目的是不需要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分配时间和精力。比如每天晚上作业完成之后给他固定一个小时的上网游戏时间,持续一个月之后,孩子就会养成稳固的习惯,自己安排好学习、游戏和休息时间。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前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先生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产生面对未来的内在力量。只有让孩子学会使用网络,学会适度游戏,学会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算达到了科学引导的目的。

一串数据引发的思考

为网瘾忧心的家庭中67%的家长对电脑和网络“完全不懂或者只有粗浅的了解”;而网瘾儿童家中“没有电脑” 的比例是69.6%。奇怪!家中“没有电脑”、“父母不懂网络”反而是儿童对网络和游戏上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网瘾”“失补偿”心理在作怪

“失补偿理论”对此做出了合理解释:小学生和初中生年龄从6岁到14岁之间,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心强。网络作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生存工具,娱乐又是人类的天性;作为网络娱乐的网游,对儿童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如果这些客观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满足,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寻求补偿,比如去小伙伴家里或者去网吧。如果家长严厉禁止,则往往更加适得其反,孩子们突然被阻断的需求无法满足,便会想尽办法补偿回来,“禁止->补偿->更加禁止 ->更多补偿”就成为一个死循环,网瘾由此形成并发展。 通过制造商品稀缺来刺激消费欲望的“饥饿营销”,正是运用了这种“失补偿”原理。就好像苹果公司的iphone总是声称供应不足,贵州茅台公司的茅台酒多年来一直宣称产能有限一样。然而这是真的吗?他们的现金储备都高达数百亿,在工业化无比发达的现在,有什么商品是无法大规模生产的?这种“饥饿营销” 的手法正是通过制造供应量不足的信息持续吊着消费者的胃口,从而保证了产品的持续热销。家长如同苹果公司和茅台公司,孩子如同消费者,家长虽然不生产“网络”和“游戏”,可是家长几乎都能够掌控对孩子的网络游戏“供应量”。作为家长您可曾想到,减少“供应量”恰好吊足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胃口,让他对游戏有了强烈的“饥饿感”?所以一味的禁止,刚好成为少年儿童网络成瘾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