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

2.能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牧羊人》图片一张、牧羊人、老山羊、小山羊的纸偶,图谱,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活动室:

运用歌曲:《郊游》做律动,把握2/4拍节奏韵律,指导幼儿动作规范有美感。

二、发声练习:

小音符带领幼儿进行音阶练习,运用背景图片,边爬山边唱出旋律。1=A 1=B 1=C 1=D :1-2-3-4-5-6-7-ⅰ ⅰ-7-6-5-4-3-2-1

三、教幼儿学唱新歌:《孤独的牧羊人》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歌曲的主要内容。

2.教师对幼儿提出相关问题后操作纸偶进行表演范唱。(请幼儿欣赏第一遍)

教师问:※“歌曲中都有谁?”(图片上有牧羊人、山羊、小山羊)

※“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高高的山顶上比赛唱歌。)

在与幼儿的互动问答中,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教师根据幼儿的理解整理歌词。

3.教师再次对幼儿提出问题后操作纸偶进行表演范唱。(请幼儿欣赏第二遍)

教师问:※“这首歌曲的的歌词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方式?”(歌词+衬词)

※“在这首歌曲的衬词中用到了哪些语气词?”(用汉字表示“来奥的”)

4.分析作品: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小山羊每个角色单独演唱。

第二部分:是这三个角色一起合唱。

5.教师教唱第一部分中“衬词”的语气词(来奥的…)及旋律:出示阶梯状图谱,表现小音符八度跨越及上行下行的特点。(难点)

※先说衬词;※找对音阶位置唱准音;※再套入衬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一部分中“歌词”的语句及旋律:出示阶梯状图谱,表现小音符八度跨越及上行下行的特点。引导幼儿发现每一句歌词的旋律都是一样的。

※看图说歌词。

※幼儿根据图谱提示学习唱准“歌词”的旋律找对音阶位置唱准音。

※再套入歌词演唱。

7.学习歌曲第二部分中合唱的衬词:

※教师范唱,幼儿倾听合唱部分的衬词。

※学习合唱中衬词的语气词及旋律,分两句出示:“小音符住楼房图谱”

先说语气词(来奥的…),再唱旋律,最后套入语气词(来奥的…)。

8.听伴奏指导幼儿完整的进行演唱。

9.引导幼儿根据图谱上不同角色对衬词部分进行处理,提高对歌曲的表现力。

※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并用声音进行试唱)

“牧羊人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山羊爷爷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小小山羊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用适合的声音唱不同角色的衬词。

牧人的歌声——很嘹亮的;

老山羊的歌声——粗粗的、沙哑的、有颤音;

小小山羊的歌声——细细的,嫩嫩的。

10.分角色完整演唱歌曲:

※ 师幼合作演唱。教师演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幼儿演唱相应的衬词部分,再唱合唱。注意声音的变化:突出角色的特点。

※ 轮换角色(师与幼;幼与幼)合作演唱,要求幼儿衔接自然紧凑。

※进行表演唱,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延伸活动:

※向幼儿介绍《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的出处。(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音乐作品)

※请幼儿欣赏电影中《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的视频,感受经典名作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

※有兴趣的幼儿可以在音乐活动区进一步学唱及表演。

活动评析:

在我设计的这个教育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包括歌曲情景纸偶表演、音阶式图谱教唱学唱、分角色互动演唱,以及多媒体欣赏的方法。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幼儿能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歌曲作品的内容。幼儿通过层层递进的图谱学唱,由浅入深的学会了歌曲中的歌词、衬词和旋律。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手法,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幼儿体验、感受、表现、合作,提高了幼儿的歌唱表现力,效果较好。

在这一活动的教具制作和使用方面,我用了很多的心思,注重情境的创设和细节的设计,如:发音练习融入到了背景图情景中;纸偶能够根据衬词的演唱来变化表情;相同旋律的音阶图谱选用相同的颜色方便幼儿记忆;歌词图片部分与绘图场景相结合起到提示歌词的作用;指挥棒起到了打节奏和学唱歌曲旋律的作用。这些教具运用使学习歌曲的活动变得简单易懂,使幼儿在其中恰到好处的学会了歌曲的重点和难点。

我作为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到了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教态,情绪饱满,幼儿在歌唱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