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是王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看屏幕认识动物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接下来的读词串环节学生就不那么配合老师了。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词串,学生不领会这种读书方式便齐读。在认识词串时,教师检查反馈指名读,学生不愿意举手站起来读,老师引导鼓励了许久,最后只好来到学生面前指名读。好象只有齐读才是农村课堂学生唯一掌握的读书方式。本堂课教师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说话训练环节。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学生就是贵手难举,金口难开。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教学思路被打乱,教师也有些泄气心灰意冷了。一堂课就这么沉闷的过去了。也许是乡村孩子胆怯,不善于表现自己;也许是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不管是何种原因,这一堂课听下来让大家都有些忧心忡忡,不禁想到:如果去七叉镇送教下乡的那天也上成这样的局面该如何是好?王老师自己内心更是充满了歉意和担忧。即使这样,课后我们还是坐下来详细的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反思每个教学环节,也虚心听取了本校其他老师的建议。

看着王老师认真的做笔记,不断的改进教学环节,我的心里有些颤动。如果换是我来上,我又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很多时候依赖于老师的教给,不愿意自主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些不是靠老师一节课就可以有所改观的。可是我们必须要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学生不配合又怎么办呢?很多城里的教学方法在农村不适用,许多老师都感觉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毕竟在农村教育这一块我们缺乏指导和引领。

说这些并不是想怨天尤人,只是农村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要想上好课,看来不是你设计的教学流程有多精彩,而是要看是否适合你的授课对象。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备学生身上,正所谓因材施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农村教育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