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家庭对独生子女缺乏要求,让幼儿养成了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许别人有。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不断养成。还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电视动画片,武器玩具等的影响。这样对于年龄小还不具有一定意识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就这样逐渐增加。这些攻击性行为不仅让老师头疼而且更是家长的头痛之处。所以家庭与幼儿园一起合作来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多的是采用转移致意法,还可采用“鼓励幼儿的亲善行为”、“冷处理”、“榜样训练”等方法来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以一种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而又经常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如今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强,而家长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仍旧有一部分家长忽视这一行为。与小班幼儿一起共度了一年,从而发现小班幼儿有着这样的几个特点:(1)好胜,经常和别的幼儿抢东西。(2)见到别人有什么东西,自己也必须有。(3)不讲道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哭闹,甚至打长辈,打老师。(4)经常动手打其他同伴(咬、踢、打)。这些都说明幼儿的内心攻击性比较强,现在的孩子攻击性强这种特征,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在现代社会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有了这样的特征,长大后才能据理力争,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过度攻击性强的幼儿,对他们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理引导。

虽然说攻击性强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现在的幼儿往往会出现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为了某种目的,为了玩具等。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看,他们主要是受家庭、榜样、武器玩具的影响。

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也比较娇惯,所以小孩总怪别人,攻击别

人,总看别人的东西好,总想要,久而久之就变成攻击性了。就拿邻居家孩子走路来说,小孩子走路免不了摔跤。摔了个跟头碰到了门,大人们就踢踢门说:“门不好,让宝宝摔跤了。”碰到桌子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桌子不好,宝宝不哭。”总是怪别人,不过还真管用,打打桌子、踢踢门,他就不哭了,因为他的注意被转移了。但是这么下去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他的不好。导致孩子有了纠纷总怪罪别人,于是攻击性就这么来了。不单单是小孩子这样,就小班幼儿来说,自己有了错,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自己总是对的。也因此幼儿的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监控和家长合理的引导是息息相关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