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听泉”呢?(教师在课题的“听泉”二字下画上两个小圆。)

生:第二、第四自然段。

师:是的,这两个段落都是描写“听泉”,但“听泉”的地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大家浏览浏览这两段内容,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白天在路上听泉、看泉。

生: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入夜后睡在床上听泉。

师:课文的第一、三、五自然段又分别描写了什么?快速默读这些内容。

(生回答略。)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了游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鼎湖山的风光吧。

(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的美景,因音响故障,没有声音。)

师:尽管没有声音,但大家还是看得特别认真。这景色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作者又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种“美”呈现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再圈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生读课文,圈词语。然后交流画出的词语: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欢快活泼、时隐实现。教师圈画出学生报到的词语。)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该怎么分?

生:可以按成语来分,把成语分一类,其他的一类。

师:有道理。还可以按什么来分?

生:可以把描写声音的词语放在一类,其他的词语放在另一类。

师:这样,我们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第一组是作者在路上听到的,我们称它为“入耳”(板书:入耳);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目(板书:入目)。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两生读这些词语。)

生:我从“清纯悦耳”感受到泉声的动听。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