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的空前活跃,教育理念的快速更新,价值理性的激烈碰撞,使得一部分教师产生诸如:思想困惑、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心理失调、理想迷失、抑郁苦闷等“非阳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必将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正常教学工作。因此,加强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新课程专业素质成长,成为目前广大教育领导和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压力:

新课程思想理念和目标功能的转变,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和固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强烈冲击波。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思想,拓展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由从事知识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指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员和健身活动的服务员,并把思想道德、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人际关系的不和:

不可讳言,由于部分教师沟通能力不强,交往水平不高,适应能力偏差,再加上性格倔强、易于冲动等自身原因和学科歧视、评价不公等外部原因,这就给部分教师的人际交往带来困难,造成与领导、与同志、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对自我——要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凡事只注重过程而不渴求结果。通过学习和锤炼,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技术技能、教学艺术水平、自我人格魅力,促进自我专业素质发展;对领导——学会忍耐和换位思考,提倡包容和协作;对同行——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对学生——学会激励和表扬,建立平等、互助、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自我发展能力的限制:

知识结构、工作经历、脾气性格、学习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技巧和社交能力等因素,一直影响着部分教师的自我发展。在这科技突飞猛进、知识快速更新、教育不断改革和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要靠大学里学到的那点知识胜任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已经显得不大可能。

下一页
阅读全文